站內搜尋
回首頁
|
English
|
加入最愛
» 成立宗旨
» 發展沿革
» 組織架構
» 最新消息
» 活動記錄
» 系列叢書
» 補助出版(史料、工具書)
» 補助出版(專書、論文集)
» 主題人物
» 著作目錄
» 訪問記錄
» 聯絡資訊
» 建議諮詢
» 學術研究機構
» 史料蒐藏機構
» 相關研究網站
演講訊息
(43)
出版資訊
(14)
海洋史研究
(67)
臺灣早期史研究
(9)
學者論著目錄
(26)
搜尋此網站
►2025
(0)
►2024
(0)
►2023
(30)
1月
(7)
2月
(6)
3月
(8)
4月
(1)
5月
(3)
6月
(1)
11月
(4)
►2022
(6)
3月
(1)
4月
(1)
6月
(1)
9月
(2)
12月
(1)
►2021
(31)
1月
(1)
2月
(4)
3月
(3)
4月
(2)
5月
(4)
6月
(6)
7月
(7)
8月
(1)
9月
(1)
11月
(2)
►2020
(53)
2月
(3)
3月
(2)
4月
(2)
5月
(1)
6月
(7)
7月
(4)
8月
(3)
9月
(16)
10月
(14)
12月
(1)
►2019
(1)
6月
(1)
►2018
(0)
►2017
(0)
►2016
(0)
►2015
(6)
2月
(1)
11月
(5)
►2014
(3)
11月
(2)
12月
(1)
►2013
(15)
3月
(1)
6月
(4)
9月
(10)
►2012
(14)
2月
(1)
3月
(8)
6月
(1)
10月
(1)
12月
(3)
►2011
(0)
»
研究動態
研究動態
完整
摘要
標題
方豪教授著作目錄
發佈日期:2020/10/15
分類:
學者論著目錄
留言(
0
)
一、 學術專書
1. 《李我存研究》,杭州:我存雜誌社,1937年。
2. 《中國類思》,上海:土山灣印書館,1940年。
3. 《杰人論存》,香港:國華圖書引刷公司,1941年。
4. 《拉丁文傳入中國考》,上海:浙大文學院集刊二,1942年。
5. 《徐霞客與西洋教士關係之探索》,上海:浙大文科研究所叢刊四,1942年。
6. 《紅樓夢新考》,重慶:獨立出版社,1944年。
7. 《中外文化交通史論叢(第一輯)》,重慶:獨立出版社,1944年。
8. 《徐光啟》,重慶:勝利出版社,1944年。
9. 《中國天主教史論叢甲集》,重慶:商務印書館,1944年。
10. 《家譜中之天主教史料:記玉山吳、徐二譜及其他》,重慶:中國天主教史論叢,1944年。
11. 《外國史大綱》,重慶:正中書局,1945年。
12. 《徐霞客遊記選註》,重慶:中國文化服務社,1945年。
13. 《三十年來的中國天主教》,公教教友手冊,1946年。
14. 《馬相伯先生文集》,北平:上智編譯館,1947年。
15. 《馬相伯先生文集續編》,北平:上智編譯館,1948年。
16. 《方豪文錄》,北平:上智編譯館,1948年。
18. 《天樂正音譜》,臺北:自刊,1950年。
20. 《臺灣民族運動小史》,臺北:正中書局,1951年。
21. 《新世紀初中歷史(第一冊)》,臺北:世界書局,1951年。
22. 《新世紀初中歷史(第四冊)》,臺北:世界書局,1952年。
23. 《中西交通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3年。
24. 《宋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年。
25. 《天主教教義回答》,臺北:自刊,1954年。
26. 《中國近代外交史(一)》,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年。
27. 《華僑移植簡史》,臺北:海外出版社,1956年。
28. 《主日彌撒經典》,臺北:自刊,1956年。
29. 《光啟聖歌集》,臺中:光啟出版社,1958年。
30. 《短簡一束》,香港:公教真理學會,1962年。
31. 《和中年人談談》,香港:公教真理學會,1964年。
32. 《臺北市志稿卷四:社會志宗教篇》,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65年。
33. 《李之藻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34. 《二十世紀之天主教,《二十世紀之科學—人文科學之部:宗教》》,臺北:正中書局,1966年。
35. 《近年來中外對於宋史的研究,《二十世紀之科學—人文科學之部:史學》》,臺北:正中書局,1966年。
36. 《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香港:公教真理學會,1967-1973年。
37. 《方豪六十自定稿》,臺北:自刊,1969年。
38. 《方豪六十至六十四自選待定稿》,臺北:自刊,1974年。
39. 《臺灣早期史綱》,臺北:學生書局,1994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期刊論文
1. 關於楊廷筠家族之新史料 我存雜誌3:10(1935)
2. 中國初期留學史拾遺(同治前歐洲留學史略) 磐石雜誌4:1-2(1936)
3. 唐末教友發達地Khanfou位置考 我存雜誌4:2(1936)
4. 明末清初杭州暨附郊了天主堂考略 我存雜誌4:3(1936),頁161-164
5. 方井南墓地之沿革 我存雜誌4:8(1936),頁469-474
6. 明季西書七千部流入中國考 新北辰3:4(1937.4)
7. 王石谷之宗教信仰 新北辰3:8(1937.8)
8. 李我存楊淇園先生傳略 我存雜誌5:2(1937),頁1
9. 陳眉公祭楊淇園侍御文 我存雜誌5:3(1937),頁139-140
10. 徐文定公與禦倭 益世週報1:7(1937),頁139-140
11. 徐文定公耶穌像讚校異 貴陽世光雜誌2:3-4(1942.3)
12. 十七八世紀來華西人對我國經籍之研究 思想與時代19(1943.2)
13. 西文清代經濟史料四則(原名清代西文中國經濟史料四則) 東方雜誌39:4(1943.2)
14. 明末清初旅華西人與士大夫之晉接 東方雜誌39:5(1943.3)
15. 讀《邏輯指要》別記 東方雜誌39:12(1943.9)
16. 我懷念徐潤農神父 上智編譯館館刊2:4-5(1947.7)
17. 致中國天主教出版會議書 上智編譯館館刊2:4-5(1947.7)
18. 出席全國天主教出版會議記略 上智編譯館館刊2:4-5(1947.7)
19. 考《性理真詮》白話稿與文言底稿 天津益世報人文週刊一一(1947.7)
20. 《聖清音集》卷上校言 上智編譯館館刊2:4-5(1947.7)
21. 茆溪森追封明道正覺禪師之年月 天津益世報人文週刊二三(1947.10)
22. 近十年新發現之教會先哲遺文及史料要目 上智編譯館館刊2:6(1947.11),頁489-490
23. 評介《明季西洋傳入之醫學》 上智編譯館館刊2:6(1947.11)
24. 明清間譯者底本的發現和研究 天津大公報圖書週刊30-31(1947.11)
25. 湯若望漢名之來歷 天津大公報文史週刊四○(1947.11)
26. 評介《中國近代史上的教案》 上智編譯館館刊3:2(1948.1)
27. 北堂圖書館法文書及拉丁書書目 上智編譯館館刊3:2(1948.2)
28. 公教書刊隨筆 上智編譯館館刊3:3-4(1948.3)
29. 評介《耶穌傳》 上智編譯館館刊3:5(1948.5)
30. 浙江之回教、天主教、景教、摩尼教、猶太教 國風月刊8:9-10(1948.5)
31. 關於若干台灣方志的新認識 台灣文獻1:1(1949.8),頁2-5
32. 康熙五十三年測繪台灣地圖考 文獻專刊1:1(1949.8),頁28-53
33. 《諸羅縣志》傳入日本和列入禁書的經過 台灣文化5:2(1949.10)
34. 台灣方志中之利瑪竇 協大學報1(1949),頁131-158
35. 台灣方志中之利瑪竇 台灣文化5:2(1949.10),頁1-20
36. 陳夢林與陳元麟事蹟彙輯 台灣文化5:2(1949.10)
37. 日人著作中臺灣漢文文獻糾謬述例 台灣文化6:1(1950.1),頁17-36
38. 《桓春縣志》的發現 台灣文化6:1(1950.1),頁37-41
39. 連雅堂先生之民族思想 進步論壇2:2(1950.2)
40. 台灣儒宗連雅堂先生 中國一周1:3(1950.5)
41. 《台灣通史》藝文志訂誤述例 台灣文化6:2(1950.5),頁57-60
42. 台灣文獻的散佚與今日的迫切工作 台灣文化6:2(1950.5),頁1-10
43. 康熙五十八年清廷派員測繪琉球地圖之研究 文史哲學報1(1950.6),頁157-197
44. 連雅堂先生遺著拜觀記 自由談1:3(1950.6),頁15-18
45. 弔陸徵祥神父 中國一周1:12(1950.7)
46. 我國三大旅行家 自由談1:5(1950.8),頁7-9
47. 石井本宗族譜及鄭氏關係文書校記 文獻專刊1:3(1950.8),頁5-10
48. 中國在日歐初期交通史上之地位 重慶真理雜誌1:1(1944.2)
49. 順治刻本《西洋新法曆書》四種題記 東方雜誌40:8(1944.4)
50. 十七八世紀中國學術西被之第二期 東方雜誌1:1(1945.1)
51. 敬悼馬伯樂先生 重慶大公報文藝週刊(1945.5)
52. 《記貴州鐵路教科書》──一本有價值有趣味的貴州地方文獻 大風月刊創刊號(1945.8)
53. 評介《聖詠集》 上智編譯館館刊1(1946.11)
54. 《新文學運動》評介 上智編譯館館刊1(1946.11)
55. 近年日人對於吾國天主教之研究 上智編譯館館刊1(1946.11)
56. 我對於教會出版事業之熱望 上智編譯館館刊1(1946.11)
57. 吳德生先生翻譯聖經的經過 上智編譯館館刊2:1(1947.1)
58. 梵蒂岡出版立瑪竇《坤舆萬國全圖》讀後記 上海大公報圖書周刊四(1947.1)
59. 馬相伯先生生日考及其他 天津民國日報圖書週刊二九(1947.2)
60. 跋《坤舆格致略說》抄本 天津益世報人文週刊二四(1947.5)
61. 李鴻章與教會體制問題 上智編譯館館刊2:3(1947.5)
62. 評介《西班牙女王伊薩白爾傳》 上智編譯館館刊2:4-5(1947.7)
63. 《文藝月旦》甲集評介 上智編譯館館刊2:4-5(1947.7)
64. 我懷念徐潤農神父 上智編譯館館刊2:4-5(1947.7)
65. 明鄭的海權掌握和對外關係 中國一周1:18(1950.8)
66. 郁永河及其《裨海紀遊》 大陸雜誌1:6,(1950.9)頁12-17
67. 台北關渡之地名學的研究 台灣文化1:4(1950.12)
68. 連氏《台灣通史》新探 文獻專刊1:4,(1950.12)頁1-4
69. 台北「江頭」之地名學的研究──附論吳廷華及其台灣詩 文獻專刊1:4,(1950.12)頁13-23
70. 台灣在政治上與文化上抗日的回顧 自由中國4:1,(1951.1)頁9-11
71. 論大學校長 自由中國4:4,(1951.2)頁5-7
72. 日本華化的最高時期 大陸雜誌2:4,(1951.2)頁6-11
73. 讀《利瑪竇全集》 新思潮創刊號,(1951.4)頁99-111
74. 記新抄《苗栗縣志》兼論台灣方志的型態 文獻專刊2:1-2(1951.4),頁10-11
75. 台灣史上的《易茅以瓦》 台灣風土138(1951.6)
76. 北堂圖書館藏書志 新思潮3(1951.6),頁104-119
77. 胡鐵花先生與台東州採訪修志冊 台灣風土141(1951.8)
78. 宋泉州等地之祈風 文史哲學報3(1951.12),頁75-118
79. 《桓春縣志》的重現 台灣風土148(1951.12)
80. 紀念張伯達神父 恆毅月刊1:7(1952.2)
81. 台大藏台澎授受條約塗改本紀略 台灣風土151(1952.2)
82. 從初會說起 中國一周100(1952.3)
83. 台灣天主教史略 台南文化2:2(1952.4),頁40-47
84. 明末朝鮮對台灣的注意 中國一周104(1952.4),頁21
85. 台灣的文獻 自由中國6:7(1952.4),頁12-15
86. 嘉慶前西洋音樂流傳中國史略 大陸雜誌4:10(1952.5),頁1-8
87. 嘉慶前西洋畫流傳我國史略 大陸雜誌5:3(1952.8),頁1-6
88. 台灣方志的研究資料 台南文化2:3(1952.9),頁47-53
89. 台灣地方志展覽會特輯摘評 文獻專刊3:3-4(1952.12),頁79-85
90. 流落於西葡的中國文獻 學術季刊1:2(1952.12),頁149-164
91. 流落於西葡的中國文獻 學術季刊1:3(1953.3),頁161-179
92. 關於玄奘的事蹟和頭骨 中國一周145(1953.2),頁8-9
93. 光緒初年的蘭嶼勘察工作 台南文化3:1(1953.6)
94. 首先記載中國兩大發明的《武經總要》 幼獅月刊1:8(1953.8),頁10
95. 西方考試制度果真受中國影響嗎? 民主評論4:15(1953.8),頁25-27
96. 明清間西洋機械工程學物理學與火器入華考略 學術季刊2:1(1953.9),頁72-87
97. 杭州鄉賢錢澍先生在台事蹟考 台南文化3:2(1953.9)
98. 嘉慶前西洋建築流傳中國史略 大陸雜誌7:6(19530.9),頁4-9
99. 論宋代之軍隊 民主評論5:1(1954.1),頁21-26
100. 宋代之官制 民主評論5:4(1954.2),頁29-32
101. 評介《圖書版本學要略》 學術季刊2:3(1954.3)
102. 《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正誤 中華日報圖書雙週刊2(1954.3)
103. 《中西文化交通小史》評介 自由中國10:8(1954.4)
104. 國人關於馬可波羅之著作 中華日報圖書雙週刊5(1954.4)
105. 台灣養鴨與匪亂 台灣風土167(1954.4)
106. 王安石之變法與黨爭 民主評論5:12(1954.6),頁5-10
107. 日本漢學研究之重要成就 三民主義半月刊28(1954.6),頁11-26
108. 宋代對士大夫之優遇 幼獅月刊2:9(1954.9),頁24-25
109. 利瑪竇交友論新研 文史哲學報6(1954.12),頁137-160
110. 宋代之地方志 方志通訊3:3-4(1954.12),頁14-15
111. 聖誕史鑑 中國一周244(1954.12),頁6-7
112. 王氏舊藏兩胛骨補記 大陸雜誌10:8(1955.4)
113. 馬相伯先生的生平及其思想 民主評論6:8-15(1955.4-8)
114. 宋代之賦稅 幼獅月刊3:6(1955.6),頁33-37
115. 《蒲壽庚傳》評介 學術季刊(1955.9)
116. 《鄭氏の台灣地圖》漢譯正誤 台灣文獻6:4(1955.12),頁107-108
117. 陳第《東番記》考證 文史哲學報7(1956.4),頁41-76
118. 懷相伯與斂之念萬桑與潤農 恆毅月刊6:2(1957.6)
119. 從越南語文見中越文化關係 幼獅月刊5:6(1957.6)
120. 天主教與新生活 中國一周374(1957.6),頁7
121. 輔大創辦人英斂之先生 恆毅月刊6:3(1957.7)
122. 東方學家會議歸來 新聞天地1026(1957.10)
123. 歐美及日本研究中國史近況 大陸雜誌15:2(1957.12),頁29-36
124. 瀛寰訪書記 學術季刊6:3(1958.3),頁69-77
125. 瀛寰訪書記 學術季刊6:4(1958.6),頁126-132
126. 瀛寰訪書記 學術季刊7:1(1958.9)
127. 《中土文化論集》評介 學術季刊6:3(1958.3),頁224-225
128. 《台灣外志》與《台灣外記》校勘例 大陸雜誌16:8(1958.4),頁1-7
129. 湯恩比教授 文星2:2(1958.6),頁4
130. 《台灣外志》兩抄本和《台灣外記》若干版本的研究 文史哲學報8(1958.7),頁21-96
131. 出席第十一屆國際青年漢學家會議報告 中國一周437(1958.9),頁2-5
132. 晉謁故教宗庇護十二世回憶錄 恆毅月刊8:4(1958.11)
133. 出席第三屆國際聖母學會議散記(露德頌) 新鐸聲20(1958.11)
134. 記所見三部《天學初函》 出版月刊14(1959.3),頁19-20
135. 「西藏學」的開拓者 文星4:1(1959.5)
136. 台灣方言文獻的價值 文星4:4(1959.8),頁5-6
137. 天主教在中國 恆毅月刊9:4(1959.11),頁27-30
138. 明末菲律賓華僑採用之聖教經文與譯名 新鐸聲4:26(1959.11),頁75-80
139. 《台灣記錄兩種》後記 台灣文獻叢刊71(1960.3)
140. 馬相伯先生籌設函夏考文苑始末 大陸雜誌21:1-2(1960.7),頁8-18
141. 崇禎初年鄭芝龍移民入臺事 台灣文獻12:1(1961.3),頁57-58
142. 由順治八年福建武闈試題論鄭氏抗清的主力 大陸雜誌22:6(1961.3),頁1-5
143. 由順治八年福建武闈試題論鄭氏抗清的主力 大陸雜誌22:7(1961.4),頁16-20
144. 鄭成功復台的最終目的 新時代1:4(1961.4),頁27-28
145. 英斂之先生的生平和著述 大陸雜誌特刊輯(1962.5),頁17-30
146. 明末清初天主教比附儒家學說之研究 文史哲學報11(1962.9),頁147-202
147. 徐光啟家書考釋 大陸雜誌25:8(1962.10),頁1-5
148. 徐光啟家書考釋 大陸雜誌25:9(1962.11),頁20-24
149. 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 恆毅月刊12:4(1962.11)
150. 徐文定公裔孫世系記略 恆毅月刊12:4(1962.11)
151. 《皇明經世文編》與《徐文定公集》 大陸雜誌25:11(1962.12),頁7-8
152. 教宗若望廿三世的胸襟 恆毅月刊12:12(1963.7)
153. 英斂之先生創辦大公報的經過 傳記文學3:2(1963.8),頁13-16
154. 英斂之先生創辦大公報的經過 傳記文學3:3(1963.9),頁35-39
155. 馬建忠先生事略 大陸雜誌27:7(1963.10)
156. 聖經與傳記文學 傳記文學3:4(1963.10),頁4-6
157. 英斂之先生小傳 大陸雜誌27:10(1963.11),頁23
158. 清末維新政論家何啟與胡禮垣 新時代3:12(1963.12),頁20-25
159. 連雅堂先生事略 大陸雜誌28:7(1964.4),頁22
160. 二十世紀以前台灣地震紀錄彚考(上) 現代學苑1:1(1964.4),頁4-7
161. 二十世紀以前台灣地震紀錄彚考(中) 現代學苑1:2(1964.5),頁5-14
162. 二十世紀以前台灣地震紀錄彚考(下) 現代學苑1:3(1964.6),頁9-18
163. 宋代僧侶對於栽茶之貢獻 大陸雜誌29:4(1964.8),頁18-22
164. 台灣敬孔史 現代政治2:9(1964.9),頁20-21
165. 王徵之事蹟及其輸入西洋學術之貢獻 文史哲學報13(1964.12),頁31-96
166. 于右老與馬相伯先生 傳記文學5:6(1964.12),頁19-22
167. 于右任先生對天主教文獻之貢獻 恆毅月刊14:5(1964.12)
168. 台灣「僧」「寺」入詩 台灣文獻15:4(1964.12),頁245-248
169. 台北市基督教志略 台北文獻8(1965.2),頁6-38
170. 台北寺廟與地方之發展 現代學苑2:2(1965.5),頁1-13
171. 敬悼石暘睢先生 南瀛文化10(1965.6)
172. 英斂之筆下的呂碧城四姐妹 傳記文學6:6(1965.6),頁44-50
173. 英斂之筆下的呂碧城四姐妹 傳記文學7:1(1965.7),頁44-50
174. 英斂之筆下的呂碧城四姐妹 傳記文學7:2(1965.8),頁41-46
175. 《李之藻研究》導言 鐸聲3:10-11期(1965.7-8)
176. 我國第一部宇宙論釋本《寰有詮》考 思想與時代133: 2-5,10(1965.8)
177. 我國第一部理則學譯本《名理探》考 新天地4:7(1965.9),頁2-5、10
178. 李之藻研究天主教之經過 恆毅月刊15:2(1965.9),頁2-4、32
179. 李之藻著述考 大陸雜誌31:6(1965.9),頁1-5
180. 李之藻奉教之虔誠與對教會之貢獻 恆毅月刊15:3(1965.10),頁10、12-14
181. 評介《唐代政教史》 現代學苑2:7(1965.10)
182. 李之藻對於明季修曆之貢獻 現代學苑2:7(1965.10),頁5-10
183. 李之藻挽救明朝危亡之努力 新時代5:10(1965.10),頁24-27
184. 研究國父來台次數的經過 傳記文學7:6(1965.12),頁53-58
185. 李之藻刻書考 大陸雜誌31:11(1965.12),頁1-4
186. 李之藻輯刻《天學初函》考 華岡學報2(1965.12),頁177-198
187. 李之藻刻《坤舆萬國全圖》考 出版月刊7(1965.12),頁9-11
188. 跋影印《閩中諸公贈詩》抄本 大陸雜誌32:8(1966.5),頁1-3
189. 研究宋史參考書籍舉要(上) 書目季刊創刊號(1966.9),頁10-14
190. 研究宋史參考書籍舉要(中) 書目季刊1:2(1966.12),頁73-80
191. 研究宋史參考書籍舉要(下) 書目季刊1:3(1967.3),頁6-38
192. 論大公主義 鐸聲4:12(1966.10)
193. 論大公主義 鐸聲5:1-2(1966.10)
194. 評介《聖經與中國孝道的發揚》 現代學苑3:11(1966.11)
195. 中國文化與西洋文化的主流 出版月刊20(1967.1),頁20-24
196. 呂碧城傳略 大陸雜誌34:4(1967.2)
197. 《中華佛教史蹟》評介 現代學苑4:3(1967.3)
198. 詠天主堂詩 鐸聲5:8(1967.5)
199. 怎樣培養研讀本國史的興趣 現代學苑4:5(1967.5),頁7-10
200. 故義大利漢學家德禮賢著作正誤 大陸雜誌35:2(1967.7),頁1-8
201. 從《順風相送》探索鄭和或其同時出使人員來台澎的可能性 東方雜誌1:2(1967.8),頁45
202. 明萬曆間馬尼拉刊印之漢文書籍 現代學苑4:8(1967.8),頁1-4
203. 第二七屆國際東方學家會議記要 新時代7:10(1967.10),頁28-32
204. 評介〈唐元二代之景教〉 現代學苑4:10(1967.10)
205. 讀〈評介英文《民國名人辭典》〉 傳記文學11:5(1967.11),頁45
206. 吳漁山先生《三餘集》校釋 現代學苑4:12(1967.12),頁1-10
207. 吳漁山先生《三巴集》校釋 中央圖書館館刊1:3(1968.1)
208. 《墨子研究》序 現代學苑5:7(1968.7),頁18
209. 中國天主教學術研究之方向 東方雜誌2:6(1968.12)
210. 清初通曉滿蒙語文及曾出關之西洋教士 故宮文獻1:1(1969.1),頁21-26
211. 續談荷蘭高羅佩先生 傳記文學14:2(1969.2),頁59-62
212. 歷史上浙江與台灣文化關係 東方雜誌2:9(1969.3),頁26-30
213. 從《紅樓夢》所記西洋物品考故事的背景 史學集刊1(1969.3),頁117-201
214. 在台灣完成的妙復軒《石頭記》評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4(1969.4),頁50-52
215. 編印《六十自定稿》前記 傳記文學14:4(1969.4),頁43-46
216. 馬相伯先生事略 傳記文學15:1(1969.7),頁80-82
217. 吳漁山神父領洗年代、晉鐸地點及拉丁文造詣考 天主教學術研究所學報1(1969.8)
218. 宋代佛教對社會及文化之貢獻(上) 現代學苑6:9(1969.9),頁1-12
219. 宋代佛教對社會及文化之貢獻(中) 現代學苑6:10(1969.10),頁15-24
220. 宋代佛教對社會及文化之貢獻(下) 現代學苑6:11(1969.11),頁23-36
221. 來華天主教教士傳習生物學事蹟述概 天主教學術研究所學報(1969.9)
222. 宋代僧徒對造橋的貢獻 東方雜誌3:4(1969.10),頁35-44
223. 合羣與領袖人才 東方雜誌3:5(1969.11),頁12
224. 答葛嚴二先生論《紅樓夢》的故事背景 東方雜誌3:5(1969.12),頁42-44
225. 編印《六十自定稿》後記 傳記文學16:1(1970.1),頁73-78
226. 《寰有銓》題記 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3:1(1970.1),頁6-9
227. 宋《祥符州縣圖經》初探 史學集刊2(1970.4),頁57-70
228. 我所認識的姚從吾先生 傳記文學16:5(1970.5),頁38-42
229. 清初方以智、顧炎武、王夫之三先生對性、理、器、物的看法 愛智學刊創刊號(1970.5),頁2-4
230. 宋代佛教對中國印刷及造紙之貢獻 大陸雜誌41:4(1970.8),頁15-23
231. 《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歷史學部門序言 東方雜誌4:3(1970.9),頁50
232. 李安著《岳飛史蹟考》再版序 東方雜誌4:3(1970.9),頁51
233. 《遵主聖範》的四種基督教漢譯本 天主教學術研究所學報2(1970.10),頁141-151
234. 陳寅恪先生給我的兩封信 傳記文學17:4(1970.10),頁43-45
235. 宋代佛教對繪畫的貢獻(上) 現代學苑7:10(1970.10),頁1-15
236. 宋代佛教對繪畫的貢獻(下) 現代學苑7:11(1970.11),頁23-30
237. 宋代佛教對於書法之貢獻 中山學術文化集刊6(1970.11),頁1-51
238. 宋代佛教對於史學之貢獻 幼獅學誌9:2(1970.12),頁1-29
239. 第二十八屆國際東方學者大會略記 東方雜誌4:9(1971.3),頁60-70
240. 宋代佛教對泉源之開發與維護 大陸雜誌42:7(1971.4),頁1-9
241. 金門出土宋墓買地卷考釋 史學集刊3(1971.5),頁1-15
242. 十六七世紀中國人對澳大利亞地區的認識 政治大學學報23(1971.6),頁23-39
243. 明萬曆年間之各種價格 食貨月刊1:3(1971.6),頁154-157
244. 《續修四庫全書提要》札記 書目季刊6:3-4(1971.6),頁75-78
245. 《續修四庫全書提要》札記 書目季刊7:1(1971.9),頁(49-60
246. 從歷史文獻看中國在台澎的主權 東方雜誌5:1(1971.7),頁19-32
247. 釣魚台屬於台灣的最早文獻 台灣風物21:4(1971.12),頁72
248. 明萬曆年間富家產業抄序 食貨月刊1:5(1971.8),頁247-251
249. 宋代佛教對旅遊之貢獻 東方雜誌5:3(1971.9),頁33-44
250. 宋代佛教建築舉隅 現代學苑8:9(1971.9),頁353-364
251. 乾隆五十五年自休寧至北京旅行用帳 食貨月刊1:7(1971.10),頁366-370
252. 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國民 中央月刊4:1(1971.10),頁37-38
253. 《日本一鑑》和所記釣魚台 東方雜誌5:4(1971.10),頁69-77
254. 宋代佛教與遺骸之收瘞 天主教學術研究所學報3(1971.10),頁1-27
255. 日本訪書記殘稿 國立編譯館館刊1:1(1971.10),頁3-6
256. 對日抗戰時期之陳援菴先生 傳記文學19:4(1971.10),頁65-72
257. 與勵耘老人往返書札殘賸稿 傳記文學19:5(1971.11),頁59-66
258. 與勵耘老人往返書札殘賸稿 傳記文學20:4(1972.4),頁44-54
259. 與勵耘老人往返書札殘賸稿 傳記文學20:5(1972.5),頁77-84
260. 光緒甲午等年仗輪局信稿所見之台灣行郊 政治大學學報24(1971.12),頁21-51
261. 光緒元年休寧萬安某家入泮賀禮 食貨月刊1:9(1971.12),頁464-467
262. 乾隆初旅台滿州學人六十七 故宮文獻季刊3:1(1971.12),頁1-20
263. 六十七著《使署閒情》卷數問題 中國圖書館學會學報23(1971.12),頁7
264. 歲末無債一身輕 新聞天地1(1972.1),頁39-42
265. 康熙時重建祠樓之文獻 食貨月刊1:11(1972.2),頁565-569
266. 記日本史學教授訪問團 東方雜誌5:8(1972.2),頁73-76
267. 每逢春節倍思親 自由談23:2(1972.2),頁13
268. 回憶民國六年的春節 綜合月刊39(1972.2),頁24-26
269. 鹿港之「郊」 現代學苑9:3(1972.3)
270. 台南之「郊」 大陸雜誌44:4(1972.4),頁1-23
271. 《中國繪畫史導論》序 創新周刊51(1972.4),頁4
272. 重訂石濤生年 東方雜誌5:10(1972.4),頁98-100
273. 乾隆十一年至十八年雜帳及嫁妝帳 食貨月刊2:1(1972.4),頁57-61
274. 新竹之「郊」 史學集刊4(1972.5),頁1-16
275. 台灣行郊研究導言與台北之「郊」 東方雜誌5:12(1972.6),頁36-50
276. 明代各朝契據四十二件抄存 食貨月刊2:3(1972.6),頁175-179
277. 澎湖、北港、新港、宜蘭之「郊」 現代學苑9:7-8(1972.7-8)
278. 光緒元年自休城至金陵鄉試帳 食貨月刊2:5(1972.8),頁288-290
279. 王船山先生的生平及其思想 東方雜誌6:3(1972.9),頁20-27
280. 乾隆二十六年等年赴六合事錄 食貨月刊2:7(1972.10),頁383-384
281. 故宮博物院現存乾隆間天主教檔案 天主教學術研究所學報4(1972.10),頁139-160
282. 《孤軍苦鬥記》的啟示 東方雜誌6:6(1972.12),頁91
283. 民初馬相伯英斂之陳援菴三先生之交往 東方雜誌6:8(1973.2),頁18-25
284. 道光咸豐光緒大婚事記 食貨月刊2:11(1973.2),頁584-586
285. 乾隆二十二年汪朱氏喪事帳 食貨月刊3:1(1973.4),頁34-36
286. 明末馬尼拉華僑教會之特殊用語與習俗 現代學苑10:5(1973.5),頁1-17
287. 萊頓漢學院藏呂宋明刻漢籍之研究 東方雜誌6:12(1973.6),頁236
288. 清代旗人之信奉天主教與遭禁 故宮文獻4:4(1973.9),頁1-24
289. 呂宋明刻《無極天主正教實錄》之研究 天主教學術研究所學報5(1973.10),頁1-20
290. 六十年來之中西交通史 華學月刊25(1974.1),頁31-46
291. 明末傳入我國的西洋倫理學 現代學苑11:1(1974.1),頁1-3
292. 方以智和陶詩手卷及全文:觀王雪艇先生舊藏方以智手書長卷跋言 東方雜誌7:7(1974.1),頁26-19
293. 英斂之先生年譜及思想 台大歷史學系學報1(1974.5),頁97-188
294. 乾隆十三年江南教難案始末 華岡學報8(1974.7),頁301-312
295. 中日兩國國民對東方文化應有的認識和責任 東方雜誌8:4(1974.10),頁53-54
296. 馬相伯先生年譜新編(上) 天主教學術研究所學報6(1974.10),頁1-60
297. 明末各省天主堂所在地名表手抄稿兩種 大陸雜誌49:5(1974.11),頁27-30
298. 東西方對於「福」的看法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8:4(1975.4),頁1-5
299. 明末傳入的西洋教育 東方雜誌8:11(1975.5),頁32-39
300. 明末清初多瑪斯事蹟及學說傳入我國考 大陸雜誌50:6(1975.6),頁26-31
301. 淺談台灣史的研究 國立編譯館館刊4:1(1975.6),頁159-166
302. 淺談台灣史的研究 新時代15:7(1975.7),頁30-34
303. 馬相伯先生年譜新編(下) 天主教學術研究所學報7(1975.7),頁1-114
304. 馬相伯先生與聖經 東方雜誌9:7(1976.1),頁35-40
305. 中原文獻與台灣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3(1976.5),頁255-266
306. 國初鈔本原本《紅樓夢》弁言 書目季刊10:1(1976.6)
307. 記所謂「歐洲中國學會」 東方雜誌10:5(1976.11)
308. 連雅堂與徐仲可 東方雜誌10:11(1977.5),頁67-70
309. 杭縣徐仲可先生珂補記 東方雜誌10:12(1977.6),頁53-54
310. 四十年前天主教人士參加抗戰工作之一斑 東方雜誌11:1(1977.7),頁64-67
311. 趙孟頫一首有關台灣澎湖的詩 大陸雜誌55:1(1977.7),頁1-3
312. 《台灣人文》發刊詞 台灣人文創刊號(1977.10)
313. 明代中國航海圖籍上所見台澎諸島嶼與針路 台灣人文創刊號(1977.10),頁3-19
314. 韓國海底撈獲中國古物初探 東方雜誌11:7(1978.1),頁26-30
315. 清代前期台灣方志的編纂工作 台灣人文2(1978.1),頁5-16
316. 清代中期台灣方志的編纂工作 台灣人文3(1978.4),頁4-16
317. 蔣師轍與所修臨朐、鹿邑二縣志 台大歷史學系學報5(1978.6),頁121-124
318. 靜宜小考 靜宜學報1(1978.6),頁1-14
319. 清代後期台灣方志的編纂工作 台灣人文4(1978.7),頁3-16
320. 國人對「也理可溫」之再認識 食貨月刊8:6(1978.9),頁249-263
321. 讀劉隆民先生訂註《西湖古今楹聯》 書目季刊13:1(1979.6),頁111-113
322. 再論王石谷與天主教的關係 大陸雜誌59:6(1979.12),頁30-33
323. 略論張蔭麟先生在史學上之成就 書目季刊13:4(1980.3)
324. 林菽莊先生傳 台灣風雲31:1(1981.3),頁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其他文章
1. 同治前歐洲留學史略(中國初期留學史拾遺) 六十自定稿(上),頁379-402
2. 明季西書七千部流入中國考 六十自定稿(上),頁39-54
3. 《李我存研究》自序、後序 六十自定稿(上),頁2207
4. 十六世紀我國通商港Liampo位置考(明嘉靖間葡人在寧波被屠問題) 六十自定稿(上),頁91-22
5. 王石谷之宗教信仰 六十自定稿(上),頁403-412
6. 雷鳴遠 六十自定稿(補),頁2565-2567
7. 徐文定公與禦倭 六十自定稿(補),頁2540-2543
8. 謁九九老人 六十自定稿(補),頁2563-2564
9. 明末公教人士在西南之活躍 六十自定稿(補),頁2544-2548
10. 路南夷族考察記行 六十自定稿(補),頁2582-2588
11. 清初宦遊滇閩鄂之猶太人 六十自定稿(上),頁497-503
12. 為馬相伯先生祝嘏的意義 六十自定稿(補),頁2689
13. 聽雷鳴遠神父演講之後 六十自定稿(補),頁2690-2691
14. 《拉丁重音研究》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316-2317
15. 羅羅人研究者Vial傳略(茅廬) 六十自定稿(補),頁2588-2593
16. 《益世報》二十五年奮鬥 六十自定稿(補),頁2693-2696
17. 公教敬孔論:兼略論中國禮儀問題之解禁 六十自定稿(補),頁2749-2752
18. 太平洋上的風雲 六十自定稿(補),頁2696-2697
19. 試行中之敵國新體制 六十自定稿(補),頁2715-2716
20. 教廷與世界和平 六十自定稿(補),頁2752-2755
21. 「首省」與「陪都」 六十自定稿(補),頁2730-2732
22. 以更大努力紀念國慶 六十自定稿(補),頁2733-2734
23. 與敵人競賽節約 六十自定稿(補),頁2735-2736
24. 賀羅斯福總統三次連任 六十自定稿(補),頁2698-2717
25. 從國際波動推測日寇必敗 六十自定稿(補),頁2716-2717
26. 千均一髮的日寇命運 六十自定稿(補),頁2718-2719
27. 「八紘一宇」與「四海一家」 六十自定稿(補),頁2719-2721
28. 糧食問題 六十自定稿(補),頁2739-2740
29. 說「公」 六十自定稿(補),頁2692
30. 雷故司鐸鳴遠事略 六十自定稿(下),頁2029-2034
31. 民生第一 六十自定稿(補),頁2740-2034
32. 日本海軍之禍 六十自定稿(補),頁2721-2723
33. 糧食國營問題 六十自定稿(補),頁2742-2744
34. 日本全身不遂 六十自定稿(補),頁2723-2725
35. 日、英、美 六十自定稿(補),頁2699-2701
36. 為日寇承認汪組織敬告全國及全球公教人士 六十自定稿(補),頁2755-2757
37. 三十而立:民國三十年元旦獻詞 六十自定稿(補),頁2745-2746
38. 美國的姿態與實力 六十自定稿(補),頁2702-2703
39. 羅斯福又一吼聲 六十自定稿(補),頁2704-2705
40. 春到人間 六十自定稿(補),頁2747-2748
41. 由大政翼贊會的顛盪看到近衛內閣的沒落 六十自定稿(補),頁2726-2728
42. 歡迎居里先生來華 六十自定稿(補),頁2706-2708
43. 貢獻於詹森大使 六十自定稿(補),頁2708-2709
44. 美總統派赴教廷私人代表之回顧──為歡迎居里先生來華而作 六十自定稿(補),頁2757-2759
45. 新加坡與遠東未來戰爭 六十自定稿(補),頁2709-2711
46. 準備與我國換使的澳大利亞 六十自定稿(補),頁2711-2714
47. 日本對歐亞的和平攻勢 六十自定稿(補),頁2728-2729
48. 《杰人論存》自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11
49. 拉丁文傳入中國考 六十自定稿(上),頁1-38
50. 明清之際中西血統之混合 六十自定稿(上),頁273-279
51. 《名理探》譯刻卷數考 六十自定稿(下),頁1884-1886
52. 徐霞客與西洋教士關係之探索 六十自定稿(上),頁281-288
53. 《徐霞客先生年譜》訂誤 六十自定稿(下),頁1703-1714
54. 南懷仁之漢字書法與漢文尺牘 六十自定稿(下),頁1589-1590
55. 十七八世紀來華西人對我國經籍之研究 六十自定稿(上),頁185-202
56. 相偷戲與打簇戲來源考 六十自定稿(下),頁1377-1382
57. 西文清代經濟史料四則 六十自定稿(下),頁1947-1949
58. 明末清初旅華西人與士大夫之晉接 六十自定稿(上),頁255-272
59. 《楊淇園先生年譜》校後記 六十自定稿(下),頁2211-2212
60. 讀《邏輯指要》別記 六十自定稿(下),頁2347-2349
61. 清代禁抑天主教所受日本之影響 六十自定稿(上),頁147-172
62. 《徐霞客遊記選註》序凡例 六十自定稿(下),頁2214-2219
63. 中國在日歐初期交通史上之地位 六十自定稿(上),頁123-146
64. 《中外文化交通史論叢》第一輯自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20-2222
65. 順治刻本《西洋新法曆書》四種題記 六十自定稿(下),頁1893-1894
66. 家譜中之天主教史料:記玉山吳、徐二譜及其他 六十自定稿(下),頁1911-1939
67. 杭州大方井天主教古墓之沿革 六十自定稿(下),頁1940-1946
68. 《中國天主教史論叢》甲集目次識言 六十自定稿(下),頁223
69. 十七八世紀中國學術西被之第二期 六十自定稿(下),頁2119-2125
70. 敬悼馬伯樂先生 六十自定稿(下),頁2126-2129
71. 《記貴州鐵路教科書》:一本有價值有趣味的貴州地方文獻 六十自定稿(下),頁2349-2357
72. 英國漢學的回顧與前瞻 六十自定稿(下),頁1546-1550
73. 《杜鵑詩草》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323-2324
74. 了一道人《山居詠》箋正 六十自定稿(下),頁2324-2325
75. 中法文化關係史略 六十自定稿(下),頁1541-1545
76. 警告窮奢極欲的人們 六十自定稿(補),頁2759-2761
77. 陶琰書鄭板橋道情題記 六十自定稿(下),頁1701-1702
78. 《梵蒂岡一瞥》代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326-2340
79. 評介《聖詠集》 六十自定稿(下),頁2365-2369
80. 《新文學運動》評介 六十自定稿(下),頁2369-2371
81. 近年日人對於吾國天主教之研究 六十自定稿(下),頁2371-2379
82. 我對於教會出版事業之熱望 六十自定稿(補),頁2611-2613
83. 三十年來的中國天主教 六十自定稿(補),頁2536-2539
84. 歡迎教廷駐華公使 六十自定稿(補),頁2761-2764
85. 吳德生先生翻譯聖經的經過 六十自定稿(下),頁1971-1978
86. 梵蒂岡出版立瑪竇《坤舆萬國全圖》讀後記 六十自定稿(下),頁1898-1901
87. 《宇宙觀與人生觀》題記 六十自定稿(下),頁2341-2342
88. 馬相伯先生生日考及其他 六十自定稿(下),頁2013-2016
89. 《公教與文化》題記 六十自定稿(下),頁2343-2344
90. 跋《坤舆格致略說》抄本 六十自定稿(下),頁1895-1897
91. 李鴻章與教會體制問題 六十自定稿(補),頁2550-2551
92. 評介《西班牙女王伊薩白爾傳》 六十自定稿(下),頁2393-2394
93. 《文藝月旦》甲集評介 六十自定稿(下),頁2390-2392
94. 我懷念徐潤農神父 六十自定稿(補),頁2571-2574
95. 致中國天主教出版會議書 六十自定稿(補),頁2613-2614
96. 出席全國天主教出版會議記略 六十自定稿(補),頁2614-2622
97. 考《性理真詮》白話稿與文言底稿 六十自定稿(下),頁1887-1892
98. 《聖清音集》卷上校言 六十自定稿(下),頁1689-1700
99. 立教之道 六十自定稿(下),頁2195-2202
100. 迎教廷公使北上──中國歸中國人、中國人歸基督教 六十自定稿(補),頁2765-2767
101. 《傳教之研究》發刊詞 六十自定稿(下),頁2358-2360
102. 茆溪森追封明道正覺禪師之年月 六十自定稿(下),頁1591-1592
103. 《明季西洋傳入之醫學》 六十自定稿(下),頁2394-2397
104. 明清間譯者底本的發現和研究 六十自定稿(上),頁55-62
105. 湯若望漢名之來歷 六十自定稿(下),頁1587-1588
106. 《朝聖行腳》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344-2345
107. 《新客問答》跋 六十自定稿(下),頁2362
108. 《馬相伯先生文集》凡例附言等 六十自定稿(下),頁2225-222
109. 《中國近代史上的教案》 六十自定稿(下),頁2397-2399
110. 北堂圖書館法文書及拉丁書書目 六十自定稿(下),頁2399-2400
111. 公教書刊隨筆 六十自定稿(下),頁2401-2402
112. 《方豪文錄》自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28-2229
113. 讀吳漁山遺著札記 方豪文錄,頁1948
114. 讀吳漁山遺著札記 六十自定稿(下),頁1675-1681
115. 浙江之回教、天主教、景教、摩尼教、猶太教 方豪文錄,頁1948
116. 浙江之回教、天主教、景教、摩尼教、猶太教 六十自定稿(上),頁505-514
117. 「中國心腸」:為悼念上海主教惠濟良氏作 六十自定稿(補),頁2768-2770
118. 影印《代疑篇》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64-2266
119. 康熙五十三年測繪台灣地圖考 六十自定稿(上),頁557-604
120. 《諸羅縣志》傳入日本和列入禁書的經過 台灣方志.利瑪竇第八節
121. 《諸羅縣志》傳入日本和列入禁書的經過 六十自定稿(上),頁1004-1006
122. 台灣方志中之利瑪竇 六十自定稿(上),頁605-620
123. 陳夢林與陳元麟事蹟彙輯 六十自定稿(上),頁1770-1013
124. 日人著作中臺灣漢文文獻糾謬述例 六十自定稿(上),頁1077-1093
125. 連雅堂先生之民族思想 六十自定稿(上),頁1065-1068
126. 《台灣通史》藝文志訂誤述例 六十自定稿(上),頁1061-1064
127. 台灣文獻的散佚與今日的迫切工作 六十自定稿(上),頁820-834
128. 康熙五十八年清廷派員測繪琉球地圖之研究 六十自定稿(上),頁523-555
129. 連雅堂先生的新認識 六十自定稿(上),頁1069-1072
130. 弔陸徵祥神父 六十自定稿(補),頁2577-2579
131. 石井本宗族譜及鄭氏關係文書校記 六十自定稿(補),頁2512-2522
132. 明鄭的海權掌握和對外關係 六十自定稿(上),頁953-955
133. 孔誕與鄭誕 六十自定稿(補),頁2770-2772
134. 答客問孔誕與鄭誕 六十自定稿(補),頁2772-2776
135. 校刻《天樂正音譜》跋 六十自定稿(下),頁2230-2231
136. 《桓春縣志》序(省文獻會本) 六十自定稿(下),頁2233-2235
137. 詩人筆下的台灣淪陷 六十自定稿(上),頁1107-1125
138. 《台灣民族運動小史》凡例 六十自定稿(下),頁2232
139. 台北關渡之地名學的研究 六十自定稿(上),頁744-759
140. 連氏《台灣通史》新探 六十自定稿(上),頁1055-1060
141. 吳廷華生平及其來台年代與有關台灣的詩 六十自定稿(上),頁1014-1018
142. 台灣在政治上與文化上抗日的回顧 六十自定稿(上),頁1094-1100
143. 論大學校長 六十自定稿(補),頁2776-2784
144. 日本華化的最高時期 六十自定稿(上),頁173-184
145. 讀《利瑪竇全集》 六十自定稿(下),頁2379-2381
146. 記新抄《苗栗縣志》兼論台灣方志的型態 六十自定稿(上),頁1036-1047
147. 台灣史上的《易茅以瓦》 六十自定稿(上),頁738-743
148. 北堂圖書館藏書志 六十自定稿(下),頁1833-1848
149. 從《櫟社詩集》見台灣詩人之民族精神 六十自定稿(上),頁1126-1128
150. 譯經劄記 中國學術史論集,頁1951
151. 譯經劄記 六十自定稿(下),頁1955-1978
152. 宋泉州等地之祈風 六十自定稿(下),頁1201-1246
153. 《桓春縣志》的重現 六十自定稿(上),頁1048-1054
154. 紀念張伯達神父 六十自定稿(補),頁2579-2582
155. 台大藏台澎授受條約塗改本紀略 六十自定稿(上),頁1140-1143
156. 日本對中國的一筆欠款 六十自定稿(下),頁2206
157. 加緊研究日本與中日關係 六十自定稿(補),頁2785-2791
158. 從初會說起 六十自定稿(補),頁2791-2793
159. 明末朝鮮對台灣的注意 六十自定稿(上),頁970-972
160. 台灣的文獻 六十自定稿(上),頁809-819
161. 台灣詩人對大陸的懷念 六十自定稿(上),頁1101-1106
162. 清初台灣士人與地方志──為紀念傅孟真先生寓台七百日作 傅故校長斯年先生紀念論文集,頁87-108(1952)
163. 清初台灣士人與地方志──為紀念傅孟真先生寓台七百日作 六十自定稿(上),頁621-646
164. 流落於西葡的中國文獻 六十自定稿(下),頁1743-1792
165. 關於玄奘的事蹟和頭骨 六十自定稿(下),頁2133-2139
166. 中國文化對西方的影響 中國文化論集1集(1953),頁229-243
167. 中國文化對西方的影響 六十自定稿(下),頁1451-1476
168. 光緒初年的蘭嶼勘察工作 六十自定稿(上),頁1137-1139
169. 西方考試制度果真受中國影響嗎? 六十自定稿(下),頁2405-2412
170. 私立震旦大學小史 中華民國大學誌(1953)
171. 私立震旦大學小史 六十自定稿(補),頁2602-2606
172. 私立津沽大學小史 中華民國大學誌(1953)
173. 私立津沽大學小史 六十自定稿(補),頁2606-2608
174. 明清間西洋機械工程學物理學與火器入華考略 六十自定稿(上),頁289-318
175. 杭州鄉賢錢澍先生在台事蹟考 六十自定稿(上),頁1019-1022
176. 敦煌學 邊疆文化論集(二)(1953),頁450-480
177. 中國經營西域史略 邊疆文化論集(二)(1953),頁267-294
178. 中國經營西域史略 六十自定稿(下),頁1383-1404
179. 敦煌學發凡 邊疆文化論集(三)(1953)
180. 敦煌學發凡 六十自定稿(下),頁1413-1436
181. 張騫的事功和影響 國史上的偉大人物(二)(1954),頁265-273
182. 張騫的事功和影響 六十自定稿(下),頁1405-1412
183. 《圖書版本學要略》 六十自定稿(下),頁2412-2415
184. 《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正誤 六十自定稿(下),頁1715-1720
185. 《中西文化交通小史》評介 六十自定稿(下),頁2415-2418
186. 國人關於馬可波羅之著作 六十自定稿(下),頁2130-2132
187. 台灣養鴨與匪亂 六十自定稿(上),頁760-762
188. 宋代戰史隨筆 中國戰史論集(一)(1954)
189. 宋代戰史隨筆 六十自定稿(下),頁1281-1298
190. 日本漢學研究之重要成就 六十自定稿(下),頁1525-1540
191. 宋代河流之遷徙與水利工程 中國歷史地理宋代(1954)
192. 宋代河流之遷徙與水利工程 六十自定稿(下),頁1247-1270
193. 台灣的文獻 台灣文化論集(三)(1954),頁327-340
194. 台灣的方志 台灣文化論集(三)(1954),頁341-352
195. 台灣的佛教 台灣文化論集(三)(1954),頁449-456
196. 台灣的新教 台灣文化論集(三)(1954),頁457-462
197. 台灣的天主教 台灣文化論集(三)(1954),頁463-472
198. 十五六世紀南洋華僑史事叢記 華僑問題論文集(1954)
199. 十五六世紀南洋華僑史事叢記 六十自定稿(下),頁1555-1564
200. 利瑪竇交友論新研 六十自定稿(下),頁1849-1870
201. 中國文化對西方的影響 中國文化論集(二)(1954),頁559-596
202. 聖誕史鑑 六十自定稿(補),頁2793-2795
203. 《天主教教義問答》自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41-2243
204. 民國以來的歷史學 中華民國科學誌(1955)
205. 民國以來的歷史學 六十自定稿(下),頁2169-2184
206. 中國在日歐初期交通史上的地位 中日文化論集(二)(1955),頁1-35
207. 王氏舊藏兩胛骨補記 六十自定稿(補),頁2903-2905
208. 《蒲壽庚傳》評介 六十自定稿(下),頁2419-2422
209. 「台灣文化」一名詞的商榷 六十自定稿(上),頁1129-1133
210. 台灣語言與文化傳統 台灣十年(1955)
211. 台灣語言與文化傳統 六十自定稿(上),頁763-776
212. 《鄭氏の台灣地圖》漢譯正誤 六十自定稿(下),頁1739-1742
213. 《閩海贈言》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38
214. 陳第《東番記》考證 六十自定稿(上),頁845-880
215. 元以前越南在中外交通史上之地位 中越文化論集(1956),頁249-255
216. 元以前越南在中外交通史上之地位 六十自定稿(下),頁1299-1303
217. 吳漁山《哭司教羅先生》詩箋釋 六十自定稿(下),頁1682-1688
218. 台灣地震史 台灣研究一輯(1956),頁39-50
219. 《主日彌撒經典》自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43-2244
220. 利瑪竇年譜 中義文化論集(1956),頁31
221. 利瑪竇年譜 六十自定稿(下),頁1565-1586
222. 徐霞客與西洋教士關係之探索 徐霞客紀念論集(1956),頁64-74
223. 《徐霞客先生年譜》訂誤 徐霞客紀念論集(1956),頁98-114
224. 懷相伯與斂之,頁念萬桑與潤農 六十自定稿(補),頁2575-2577
225. 從越南語文見中越文化關係 六十自定稿(補),頁2549-2550
226. 天主教與新生活 六十自定稿(補),頁2795-2797
227. 輔大創辦人英斂之先生 六十自定稿(補),頁2567-25713
228. 東方學家會議歸來 六十自定稿(補),頁2649-2657
229. 歐美及日本研究中國史近況 六十自定稿(下),頁2185-2194
230. 瀛寰訪書記 六十自定稿(下),頁1793-1832
231. 《中土文化論集》評介 六十自定稿(下),頁2422-2424
232. 湯恩比教授 六十自定稿(補),頁2600-2602
233. 《宋史研究集》第一輯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44-2246
234. 《台灣外志》兩抄本和《台灣外記》若干版本的研究 六十自定稿(上),頁881-952
235. 出席第十一屆國際青年漢學家會議報告 六十自定稿(補),頁2623-2632
236. 晉謁故教宗庇護十二世回憶錄 六十自定稿(補),頁2597-2598
237. 出席第三屆國際聖母學會議散記(露德頌) 六十自定稿(補),頁2632-2638
238. 《裨海紀遊》弁言 六十自定稿(下),頁2246-2255
239. 「西藏學」的開拓者 六十自定稿(下),頁1551-1554
240. 台灣方言文獻的價值 六十自定稿(上),頁777-782
241. 《閩海贈言》弁言 六十自定稿(下),頁2239-2240
242. 《台灣記錄兩種》後記 六十自定稿(下),頁2315-2316
243. 《桓春縣志》弁言 六十自定稿(下),頁2235-2236
244. 馬相伯先生籌設函夏考文苑始末 六十自定稿(下),頁1993-2012
245. 義大利簡史 六十自定稿(補),頁2487-2511
246. 《台東州采訪冊》校後記 六十自定稿(下),頁2312-2313
247. 崇禎初年鄭芝龍移民入臺事 六十自定稿(上),頁659-662
248. 由順治八年福建武闈試題論鄭氏抗清的主力 六十自定稿(上),頁663-682
249. 鄭成功復台的最終目的 六十自定稿(上),頁956-969
250. 回首二十年 六十自定稿(補),頁2593-2596
251. 辛亥革命時期之馬相伯先生 六十自定稿(下),頁2017-2021
252. 談教會楹聯 六十自定稿(下),頁2145-2156
253. 感謝胡先生 六十自定稿(補),頁2599-2600
254. 《短簡一束》自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55-2256
255. 明末清初天主教比附儒家學說之研究 六十自定稿(上),頁203-254
256. 徐光啟家書考釋 六十自定稿(下),頁1607-1626
257. 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 六十自定稿(補),頁2559-2563
258. 徐文定公裔孫世系記略 六十自定稿(下),頁1905-1910
259. 《皇明經世文編》與《徐文定公集》 六十自定稿(下),頁1902-1904
260. 教宗若望廿三世的胸襟 六十自定稿(補),頁2800-2802
261. 英斂之先生創辦大公報的經過 六十自定稿(下),頁2035-2056
262. 馬建忠先生事略 六十自定稿(下),頁2026-2028
263. 聖經與傳記文學 六十自定稿(下),頁1950-1954
264. 清末維新政論家何啟與胡禮垣 六十自定稿(下),頁2105-2118
265. 田耕莘樞機傳 六十自定稿(補),頁2684-2688
266. 二十世紀以前台灣地震紀錄彚考 六十自定稿(上),頁693-737
267. 宋代僧侶對於栽茶之貢獻 六十自定稿(下),頁1271-1280
268. 王徵之事蹟及其輸入西洋學術之貢獻 六十自定稿(上),頁319-378
269. 于右老與馬相伯先生 六十自定稿(下),頁1984-1992
270. 于右任先生對天主教文獻之貢獻 六十自定稿(下),頁1979-1983
271. 台灣「僧」「寺」入詩 六十自定稿(上),頁1023-1028
272. 說「忘」 六十自定稿(補),頁2797-2800
273. 梵蒂岡簡記 中國與世界(1964)
274. 梵蒂岡簡記 六十自定稿(補),頁2467-2486
275. 助追記 六十自定稿(補),頁2900-2903
276. 《大江南北》和《我生一抹》 六十自定稿(下),頁2424-2426
277. 台北寺廟與地方之發展 六十自定稿(上),頁733-808
278. 敬悼石暘睢先生 六十自定稿(上),頁1144-1146
279. 英斂之筆下的呂碧城四姐妹 六十自定稿(下),頁2057-2104
280. 從中國典籍見明清間中國與西班牙的文化關係 中國與西班牙文化論集(1965)
281. 從中國典籍見明清間中國與西班牙的文化關係 六十自定稿(下),頁1487-1517
282. 《唐代政教史》 六十自定稿(下),頁2426-2427
283. 《李之藻研究》自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08-2210
284. 興中會傳入台灣暨國父六次來台考 國父年譜(1965)
285. 興中會傳入台灣暨國父六次來台考 六十自定稿(上),頁1147-1168
286. 研究國父來台次數的經過 六十自定稿(上),頁1169-1184
287. 宋賢文天祥評傳 民族英雄及革命先烈傳記(1966)
288. 宋賢文天祥評傳 六十自定稿(下),頁1361-1376
289. 修志專家與台灣方志的纂修 國父百年誕辰暨台大二十週年紀念專刊(1966)
290. 修志專家與台灣方志的纂修 六十自定稿(上),頁647-658
291. 最佳賀禮 教友生活(1966)
292. 最佳賀禮 六十自定稿(補),頁2807-2808
293. 沈昌煥新職透視 教友生活(1966)
294. 沈昌煥新職透視 六十自定稿(補),頁2802-2804
295. 台灣史上的百歲人瑞 六十自定稿(上),頁1194-1199
296. 奉化志上的百歲人瑞 六十自定稿(下),頁2203-2206
297. 對共匪破壞我國文化我們應有的對策 六十自定稿(補),頁2808-2810
298. 《聖經與中國孝道的發揚》 六十自定稿(下),頁2427-2430
299. 影印兩種《不得已辨》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62-2264
300. 從中西文化的比較看中國文化的前途 六十自定稿(下),頁2157-2168
301. 介紹一本未為人知的清季台灣遊記 台大考古人類學專刊四號(1967)
302. 介紹一本未為人知的清季台灣遊記 六十自定稿(上),頁1134-1136
303. 關於若干台灣方志的新認識 台大考古人類學專刊四號(1967)
304. 關於若干台灣方志的新認識 六十自定稿(上),頁1029-1035
305. 呂碧城傳略 六十自定稿(下),頁2102-2104
306. 中國史在世界上所佔的重要性 六十自定稿(補),頁2552-2554
307. 《中華佛教史蹟》評介 六十自定稿(下),頁2430-2432
308. 復興中華文化運動與傳教 教友生活(1967)
309. 復興中華文化運動與傳教 六十自定稿(補),頁2810-2812
310. 《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第一冊〈寫在前面〉 六十自定稿(下),頁2256-2257
311. 詠天主堂詩 六十自定稿(下),頁2140-2144
312. 怎樣培養研讀本國史的興趣 六十自定稿(補),頁2554-2559
313. 「伏求聖神降臨、從天射光、充滿我心」 教友生活(1967)
314. 「伏求聖神降臨、從天射光、充滿我心」 六十自定稿(補),頁2812-2813
315. 故義大利漢學家德禮賢著作正誤 六十自定稿(下),頁1721-1738
316. 從《順風相送》探索鄭和或其同時出使人員來台澎的可能性 六十自定稿(上),頁72-86
317. 明萬曆間馬尼拉刊印之漢文書籍 六十自定稿(下),頁1518-1524
318. 海外溫情重 六十自定稿(補),頁2657-2661
319. 第二七屆國際東方學家會議記要 六十自定稿(補),頁2638-2649
320. 〈唐元二代之景教〉 六十自定稿(下),頁2432-2433
321. 發揚敬祖孝親 教友生活(1967)
322. 發揚敬祖孝親 六十自定稿(補),頁2813-2815
323. 吳漁山先生《三餘集》校釋 六十自定稿(下),頁1643-1660
324. 向教廷駐華新大使進一言 六十自定稿(補),頁2815-2818
325. 吳漁山先生《三巴集》校釋 六十自定稿(下),頁1661-1674
326. 教廷大使舊曆拜年 教友生活(1968)
327. 教廷大使舊曆拜年 六十自定稿(補),頁2818-2820
328. 我們社會上習而不察的拉丁文 六十自定稿(補),頁2523-2529
329. 「凱撒」讀音小考 六十自定稿(補),頁2530-2535
330. 我們的音樂在那裡? 教友生活(1968)
331. 我們的音樂在那裡? 六十自定稿(補),頁2820-2821
332. 高拱乾纂《台灣府志》校後記 六十自定稿(下),頁2308-2309
333. 周元文補修《台灣府志》校後記 六十自定稿(下),頁2309-2310
334. 《諸羅縣志》校後記 六十自定稿(下),頁2310-2312
335. 評禁設私立中小學 教友生活(1969)
336. 評禁設私立中小學 六十自定稿(補),頁2821-2823
337. 《中國博物考察記》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317-2323
338. 《墨子研究》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363-2364
339. 《台灣方志彙編》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313-2315
340. 新《勸學罪言》 教友生活(1968)
341. 新《勸學罪言》 六十自定稿(補),頁2823-2825
342. 為慶祝耶穌聖誕敬告各界人士 六十自定稿(補),頁2825-2826
343. 天主教稱「公教」溯源 六十自定稿(上),頁504
344. 中國天主教學術研究之方向 六十自定稿(補),頁2826-2830
345. 清初通曉滿蒙語文及曾出關之西洋教士 自選待定稿,頁367-392
346. 堂際的合作 教友生活(1969)
347. 堂際的合作 六十自定稿(補),頁2830-2832
348. 從《紅樓夢》所記西洋物品考故事的背景 六十自定稿(上),頁413-496
349. 從神父考古說起 教友生活(1969)
350. 從神父考古說起 六十自定稿(補),頁2832-2833
351. 我國第二位樞機誕生的意義 六十自定稿(補),頁2834-2835
352. 在台灣完成的妙復軒《石頭記》評 六十自定稿(上),頁1185-1193
353. 欣聞于斌總主教榮任樞機 教友生活(1969)
354. 欣聞于斌總主教榮任樞機 六十自定稿(補),頁2835-2836
355. 于野聲樞機之偉大處 教友生活(1970)
356. 于野聲樞機之偉大處 六十自定稿(補),頁2837
357. 愛護于樞機之道 教友生活(1970)
358. 愛護于樞機之道 六十自定稿(補),頁2838-2840
359. 明清之際浙江人與台灣之關係 六十自定稿(上),頁683-692
360. 《裨海紀遊》撰人郁永河 六十自定稿(上),頁973-977
361. 《裨海紀遊》版本之研究 六十自定稿(上),頁978-988
362. 日人對於《裨海紀遊》的研究與重視 六十自定稿(上),頁989-993
363. 校勘《裨海紀遊》的旨趣和方法 六十自定稿(上),頁994-997
364. 《台海使木差錄》與《裨海紀遊》 六十自定稿(上),頁998-1003
365. 宋代人口考實 六十自定稿(下),頁1305-1334
366. 宋代城市之研究 六十自定稿(下),頁1335-1360
367. 中國文化對外的傳佈 六十自定稿(下),頁1437-1450
368. 見於中國典籍的越南植物 六十自定稿(下),頁1477-1486
369. 天主實義之改竄 六十自定稿(下),頁1593-1603
370. 《徐光啟》編著凡例 六十自定稿(下),頁2213
371. 吳漁山先生《天樂正音譜》校釋 六十自定稿(下),頁1627-1642
372. 徐光啟家書簡釋 六十自定稿(下),頁1607-1626
373. 影印《闢邪集》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88-2289
374. 《遵主聖範》之中文譯本及其註疏 六十自定稿(下),頁1871-1883
375. 影印《西國記法》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57-2259
376. 影印《熙朝定案》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59-2261
377. 影印《閩中諸公贈詩》抄本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67-2273
378. 影印《天學說》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73
379. 影印《辯學疏稿》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73
380. 影印《鴞鸞不並鳴說》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75
381. 影印《天帝考》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75-2277
382. 影印《天主實義續編》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77-2279
383. 影印《天釋明辨》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79-2281
384. 影印《三山論學記》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81-2282
385. 影印《主制羣徵》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82-2283
386. 影印《闢妄》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83-2284
387. 影印《景教流行中國碑頌正詮》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84
388. 影印《天主聖教實錄》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85-2286
389. 影印《天學略義》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86-2288
390. 影印《建福州天主堂碑記》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89-2293
391. 影印《天儒印》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94-2296
392. 影印《天學傳概》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97-2299
393. 影印《不得已》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230-2301
394. 影印《儒教實義》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302-2303
395. 影印《盛市蒭蕘》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303-2305
396. 影印《熙朝定案》第二種序 六十自定稿(下),頁2305-2308
397. 《青龍橋塋地誌》校後記 六十自定稿(下),頁2325-2326
398. 《上智編譯館館刊》的使命 六十自定稿(下),頁2340-2341
399. 《西遊筆略》札記 六十自定稿(下),頁2346-2347
400. 馬相伯先生事略 六十自定稿(下),頁2022-2025
401. 吳漁山神父領洗年代、晉鐸地點及拉丁文造詣考 六十自定稿(補),頁2929-2938
402. 來華天主教教士傳習生物學事蹟述概 六十自定稿(補),頁2913-2929
403. 中國偉大旅行家徐霞客 六十自定稿(補),頁2879-2900
404. 宋代僧徒對造橋的貢獻 自選待定稿,頁137-146
405. 北平上智編譯館成立回憶錄 六十自定稿(補),頁2608-2610
406. 答葛嚴二先生論《紅樓夢》的故事背景 六十自定稿(補),頁2873-2878
407. 《辯學》抄本記略 中國天主教史論叢
408. 《辯學》抄本記略 六十自定稿(補),頁2905-2912
409. 台
李佩蓁教授研究目錄
發佈日期:2020/10/15
分類:
學者論著目錄
留言(
0
)
康培德教授著作目錄
發佈日期:2020/10/15
分類:
學者論著目錄
留言(
0
)
林玉茹教授著作目錄
發佈日期:2020/10/15
分類:
學者論著目錄
留言(
0
)
資料筆數:14 頁數:2 / 2
01
/
02
本站適用瀏覽器為 IE 7.0以上 ; 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280*1024以上
本網頁資料如有引用轉載請註明出處,本站部分圖像素材感謝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提供
2012 © 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版權所有 |
系統管理平台
| 參訪人數 1536951 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