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尋
回首頁
|
English
|
加入最愛
» 成立宗旨
» 發展沿革
» 組織架構
» 最新消息
» 活動記錄
» 系列叢書
» 補助出版(史料、工具書)
» 補助出版(專書、論文集)
» 主題人物
» 著作目錄
» 訪問記錄
» 聯絡資訊
» 建議諮詢
» 學術研究機構
» 史料蒐藏機構
» 相關研究網站
最新消息
活動記錄
»
活動簡介
»
活動記錄
»
內容
活動記錄
回上層列表
2020年9月,獎助「2020明清時期臺灣與東亞地區研習營」
【發佈時間】2020-09-07
主講人:雷祥麟
主持人:許雪姬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
時間:2020 年 09 月 04 日(五)上午 9:00 至 2020 年 09 月 05 日(六)下午 5:30
相關連結:http://mingqing.sinica.edu.tw/conference/2020/Index.html
地點: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R802 室
臺灣地處近海和遠洋航路的交匯點,自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以來,逐漸捲入日益緊密的全球白銀大交換體系中,在與東亞及西方殖民文明的各種互動中逐漸形成多族群社會。是以,藉由晚近東南亞海域交流的世界史轉向,值得進一步審視銀元與物質交換所促成的生態環境及地理空間的變化。
另一方面,隨著十六世紀以來全球性近世國家體制的成形,以中國為中心形成中華帝國秩序圈,臺灣地處歐亞帝國東南門戶的端口,為清帝國納入版圖。透過多元的統治技術,維繫大陸帝國在東亞秩序的合理性。就此而言,臺灣既是邊陲,卻又為前哨,成為東亞各文明交會的節點。
更為關鍵者,十九世紀以來,以主權國家為基礎的西方霸權侵入並改造既有的東亞世界秩序圈。在此過程中,日本帝國經過體制改革,由周邊上升為多元中心的支配者之一,臺灣命運隨之改變。殖民政府在臺灣建立起近代統治理性,促成殖民現代性、族群共同體意識的形成,進而重新整編全島,轉向現代發展主義之途。
據此,本次研習營與「曹永和院士海洋史研習營」合作,一方面擬從東亞或東南亞、海外關係、貿易關係、海外交通,闡明臺灣與東亞地區的互動及其角色。其次,對照近世國家支配體制的轉變,比較清帝國及日治初期統治理性的異同關係。因此規劃如下八個場次:「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與東亞」、「族群統治與殖民」、「環境與動植物」、「法律制度與社會」、「醫療衛生」、「地方學與地方創生」、「移民、拓墾與宗教」、「臺灣與東亞文學與思想的交流」等,計畫邀請臺灣史及明清史研究之專家學者,及招募學員40名進行研習。藉由「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學術平台,共同探討並發掘明清時期(14-20 th)臺灣作為多元、跨界、跨國及網絡化研究新議題的可能性,從而引導新世代青年學子參與學術活動暨提升研究能力。
返回列表頁
│
TOP
本站適用瀏覽器為 IE 7.0以上 ; 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280*1024以上
本網頁資料如有引用轉載請註明出處,本站部分圖像素材感謝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提供
2012 © 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版權所有 |
系統管理平台
| 參訪人數 1536964 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