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尋
回首頁
|
English
|
加入最愛
» 成立宗旨
» 發展沿革
» 組織架構
» 最新消息
» 活動記錄
» 系列叢書
» 補助出版(史料、工具書)
» 補助出版(專書、論文集)
» 主題人物
» 著作目錄
» 訪問記錄
» 聯絡資訊
» 建議諮詢
» 學術研究機構
» 史料蒐藏機構
» 相關研究網站
最新消息
活動記錄
»
活動簡介
»
最新消息
»
內容
最新消息
回上層列表
2020年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博碩士論文出版得獎說明
【發佈時間】2020-12-03
2020年曹永和文教基金會獎助臺灣史和海洋史博碩士論文出版計畫,投稿件數共計有博士論文3件、碩士論文12件,經初審、複審兩個階段的嚴格評選,今年由表現優異的博士論文二件、碩士論文一件脫穎而出,分別是顧恒湛博士的〈再殖民、地緣政治與抵抗:戰後臺灣原住民族形塑之研究(1945~1984)〉、陳冠妃博士的〈由熱蘭遮市到臺灣府城 –台南城市形態的演變與城市社會的形成(1624-1860)〉及姚惠耀的〈戰後台灣「軍中樂園」研究(1951-1992)〉得獎說明如下:
【博士學位論文】
顧恒湛博士,再殖民、地緣政治與抵抗:戰後臺灣原住民族形塑之研究(1945~1984)
畢業學校: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班
指導教授:詹素娟教授
本論文以宏觀視野,論述戰後台灣黨國威權體制下政府對台灣原住民族社會的治理與塑造,細膩地整合在全球地緣政治影響下,台灣內部政治經濟的權力運作,被殖民原住民族對此之應對、抵抗、以及為自身主體性發聲。在制度層面,作者首先以政權轉移中政策層疊的概念,探討日治時期至戰後台灣山地政策的延續與差異,對照日本及國民黨政府治理他族之族群論述如何因應時局而調整,並進一步影響行政編制與政策;再者,從國共內戰及國際冷戰的大結構出發,細論黨國在軍事主導思維下所行使之專制與基礎權力,如何全面滲透並改造台灣各地原住民族的社會組織與經濟生活,將其不對等納入全球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整體而言,本論文組織架構清晰,且具批判性的學術思維,文字流暢,論述觀點創新,並具說服力。其出版,將嘉惠於台灣歷史及原住民殖民研究。
【博士學位論文】
陳冠妃博士,由熱蘭遮市到臺灣府城 –台南城市形態的演變與城市社會的形成(1624-1860)
畢業學校: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博士班
指導教授:科大衛教授
本論文的主要貢獻在於,述說作為臺灣早期華人移墾重要根據地的臺灣府城市民,如何透過與荷蘭殖民當局、鄭氏軍團協力,逐漸移入臺灣本島,形成與清帝國官府相輔相成的仕紳群體,並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加重其塑造台南府城居住空間與公共生活樣貌的能力。本文是以台南市華人居民的發展史做為論述主體的重要嘗試,論文集合1990年代以來逐步積累之荷治時期研究與日治時期、戰後台南之舊慣調查、鄉土研究、方誌編纂的成果,提出台南府城發展史過程中,市民接力不斷推動城市發展,同時產生地方社會整合的地域市民史觀。此一史觀,可說是臺灣史跳脫方誌編纂窠臼,最具突破性的歷史觀點,以城市街道發展為經,不同時期各區域的發展為緯,按照府城中各區域舊街道的人文地理紋理,活用宮廟碑刻、耆老口碑、方誌記載,由下而上建構台南市民的生活史,其敘述細膩、說理中道,符合史學標準又不至於枯燥難讀,是一本值得向閱聽大眾推廣的論文。
【碩士學位論文】
姚惠耀,戰後台灣「軍中樂園」研究(1951-1992)
畢業學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班
指導教授:范燕秋教授
本文議題屬於當代歷史研究,涉及了晚近台灣社會高度關注的「慰安婦」與「軍中樂園」公共話題,在選題上具有當代現實意義。全文針對1951-1992年台灣「軍中樂園」進行研究,透過檔案文書、報章雜誌、回憶錄、口述調查、文學創作等史料,探討軍中樂園的設計制度,以及隱含其中的政治、文化意義。作者將「慰安婦」和「軍中樂園」制度放在歷史情境與脈絡下來探討,指出不僅兩個政權的軍妓制度有延續性,而且更進一步挖掘近代國家對於女性角色的僵化想像,尤其在戰爭時期(軍國主義)下,女性具有「強國保種」的核心使命,又是安撫以男性為主軍隊性需求的出口,成為「非母即娼」的性別壓迫機制;又將軍中樂園制度演變,置於二次大戰後臺灣的戰時體制、國際冷戰體制與跨國比較脈絡下理解,進而分析軍國主義和性/別體制交互生成的結構,及其治理模式、主體建構等,能超越地方性視野,展現作者東亞冷戰跨國比較的研究潛力。
返回列表頁
│
TOP
本站適用瀏覽器為 IE 7.0以上 ; 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280*1024以上
本網頁資料如有引用轉載請註明出處,本站部分圖像素材感謝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提供
2012 © 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版權所有 |
系統管理平台
| 參訪人數 1536943 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