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百歲冥誕紀念書展 曹永和院士是臺灣學術界的傳奇人物,也是臺灣史學的活字典,憑藉自身對閱讀的興趣,刻苦自學、有系統地整理吸納,於高齡78歲時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成為流傳於世的佳話。曹院士卒於2014,嵩壽94歲,生前相當重視學術的傳承及推廣,除了用心指導學生之外,更於1999年成立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延續曹院士對東亞海洋史及臺灣島史的學術研究與宣揚,促進國內各相關學術及文教機構之交流與連繫,鼓勵年輕學者深耕此領域。
《新世代海洋臺灣論叢》新書發表會
英國史家湯恩比(A. Toynbee)在其鉅作《歷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中提到,一個文明的興起與進步,有賴於少數具創造力者之努力與主導。後起的年輕學子正是傳承學術火炬與最具創造力的潛力人選,然囿於資源的限制、創作發表園地有限等原因,研究成果的曝光度難以彰顯。曹永和文教基金會遂推動「優秀博碩士論文出版獎助計畫」,鼓勵進行具創新性的研究課題並推廣其成果,以期能營造更佳的學習交流風氣。
2016年,曹永和文教基金會為持續鼓勵青年學人投入海洋台灣史的創新與研究發展,每年酌選2篇優秀博碩士論文,予以獎助出版,並委由南天書局編印出版,《新世代海洋臺灣論叢》系列作於焉誕生。
過去4年,共5部作品的累積,在此將於10月17日、24日兩日舉辦《新世代海洋臺灣論叢》新書座談會,特別邀請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主任李文良教授等諸位重磅學者及作者分享交流,以期能夠傳達曹院士的理念,共同為我們的這片海洋及土地奉上棉薄之力。
2020/10/17 (Sat) 14:00–17:30
分享人
與談人
主題
李佩蓁助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
吳密察院長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地方的視角:清末條約體制下臺灣商人的對策
林紋沛女士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
呂紹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行旅致知:李仙得、達飛聲等西方人建構的臺灣知識(1860–1905)
鳳氣至純平
博士後研究員
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陳培豐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台史所
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臺灣歷史像
2020/10/24 (Sat) 14:00–16:30
陳志豪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李文良教授
清代北臺灣的移墾與「邊區」社會(1790–1895)
陳慧先助理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張隆志副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
「原漢分治」下的人群隔離與跨界(1930–1960))
l 《地方的視角:清末條約體制下臺灣商人的對策》,李佩蓁著
1860年代臺灣因《中英天津條約》開港通商,臺商與洋人的互動更趨活絡,本作探討的時間線從開港通商往前推移,探究自明清以後臺商如何應對國家條約體制,靈敏變換貿易對策,並以樟腦、米穀的貿易及釐金徵收三種案例指出各自面對的衝突、交涉與合作。
l 《行旅致知:李仙得、達飛聲等西方人建構的臺灣知識(1860–1905)》,林紋沛著
1860年代臺灣以開港為契機,重新得到西方世界關注,本作以李仙得、達飛聲在臺的旅行書寫為中心,討論開港通商後到日治初期,西方人因不同目的來到臺灣而關注的各種知識面向,以及其如何在臺建構互惠社群與知識圈。藉由比較西方人不同時期的書寫,勾勒臺灣知識累積和變化的輪廓,以期窺見百餘年前西方人眼中的臺灣。
l 《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臺灣歷史像》,鳳氣至純平著
爬梳日治時期在臺日人即當時的「殖民者」如何看待及敘述臺灣社會風貌,囊括了學者、記者、作家等各領域人士所描繪的臺灣歷史,探究在臺日人如何思考臺灣史之於國家、群體乃至個人的意義,並將時間軸延伸至戰後甚至今日,探討臺灣史在日人心中所代表的涵義與展望。
l 《清代北臺灣的移墾與「邊區」社會(1790–1895)》,陳志豪著
以新竹頭前溪流域為例,探討清代臺灣的番屯與隘墾制度的形成與影響,並以「邊區」社會為題,凸顯此一動態過程下的多元社會樣貌,「邊區」社會跨界的人文地理現象,其社會流通與貿易網絡特色帶給臺灣歷史的轉折與變遷。
l 《「原漢分治」下的人群隔離與跨界(1930–1960)》,陳慧先著
臺灣特殊的地理環境及歷史衝突,使得族群關係一直是臺灣史研究的重要課題,本作梳理1930–1960年代官方政策與原漢關係的改變,描述自清代、日治到戰後,官方政策如何影響原漢族群「跨界」接觸,探討其錯綜的變遷,並指出「霧社事件」與「二二八事件」是原漢關係變化的兩個關鍵轉折點。
曹永和百歲冥誕紀念書展
為紀念曹永和百歲冥誕,南天書局於2020年9月12日–10月27日,舉辦紀念書展。「曹永和紀念書展」除了集結曹院士著作與其基金會籌畫的《海洋史與臺灣史》叢書之外,曹院士早期發表的論文文獻也收錄其中。展出書目如:收錄早期論文〈士林の古碑〉與〈士林聽書〉等的《民俗台灣》、曹院士的《台灣早期歷史研究》、《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青年曹永和的學術啟航》等鉅作,以及曹銘宗撰寫的《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蒐羅彙整齊全,提供讀者最完整的閱讀史觀。《新世代海洋臺灣論叢》系列的五本著作也期盼能為「臺灣島史」增添一小塊拼圖,豐富其學術視野。
曹永和學術理念及其人其事
曹永和院士是率先提出「臺灣島史觀」的學者,他認為應以生息於臺灣島的人民為主體,來看臺灣的歷史。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在《臺灣史的成立及其課題》中道:「相較於史學家長期以來習用『以人範史』概念,曹永和1990年標舉的「臺灣島史觀」,則開啟了『以地範史』的不同路徑。」曹永和表示,臺灣史學的研究過去太注重統治者的角度來描繪的政治變遷立場,不曾徹底看清「臺灣島本身即是一個獨立的歷史舞台」,臺灣位於歐亞大陸之東,太平洋之西,是東北亞和東南亞的交叉點,成為多族群活躍的歷史舞台,全球趨勢將人權放在首位,從人民的角度研究和解釋歷史,應該成為這個時代研究的重點。由此觀點出發,研究臺灣史就不只是依據文獻,而應涉及考古學、人類學、語言學、地理學等諸多面向,儘可能擴大視野,不侷限在某單一觀點上,要架構出結構性、總體性、全球性的史觀,放在世界史的脈絡中加以探考,以建立區域總體史的台灣新史學。
在學術研究的貢獻上,曹永和深入臺灣史的研究後,發現臺灣史基本資料的匱乏,便投注了許多心力在臺灣史基本資料的開發及整理。由於臺灣的殖民歷史,許多珍稀史料亦是由各國語言所記載,曹永和刻苦自學荷蘭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德文、法文等多國語言,利用臺大圖書館豐富的資料,加上他在圖書館任職的專業編目彙整能力,賦予這些史料生命力,讓它們得以被活化及利用。
1998年曹永和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22屆院士,以臺灣史研究的學術成就榮獲臺灣學界的最高榮譽,除了代表他從日治時期學者接下的傳承火炬,也是對臺灣史研究者最高的鼓勵與肯定。然而淡泊名利的他在得知獲獎消息時,也只是很自然地說:「感謝大家,我讀冊攏是為著趣味啦!」簡單的話語卻描繪了他對臺灣最真摯的情感。隔年,曹永和文教基金會正式成立,至今出版及補助許多重要的學術著作,深耕臺灣在地史蹟與族群文化。在基金會各位先進的努力之下,臺灣島史研究的發展日趨受到重視,誕生出更多多元視角的議題與研究,更多族群文化的交流對話,環繞著這片土地的每個人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