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尋
回首頁
|
English
|
加入最愛
» 成立宗旨
» 發展沿革
» 組織架構
» 最新消息
» 活動記錄
» 系列叢書
» 補助出版(史料、工具書)
» 補助出版(專書、論文集)
» 主題人物
» 著作目錄
» 訪問記錄
» 聯絡資訊
» 建議諮詢
» 學術研究機構
» 史料蒐藏機構
» 相關研究網站
系列叢書
補助出版(史料、工具書)
補助出版(專書、論文集)
»
出版品
»
%E7%B3%BB%E5%88%97%E5%8F%A2%E6%9B%B8
»
詳細資料
%E7%B3%BB%E5%88%97%E5%8F%A2%E6%9B%B8
清代北臺灣的移墾與「邊區」社會(1790–1895)
作者:陳志豪
出版社: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9年5月
其他資訊:新世代海洋臺灣論叢 系列
本書簡介:
18世紀晚期清帝國在臺灣施行屯墾政策,並以番屯與隘墾制度作為淺山丘陵地區的土地開墾制度。這項屯墾政策表面上是為了強化原有的番界隔離政策,實際上卻是讓番界政策名存實亡。一方面,漢人移民得透過屯墾或隘墾的方式,控制過往禁墾的界外之地;另一方面,清帝國不再大規模的清釐番界界址,過去頻繁的漢「番」衝突記錄,也突然從官方檔案中大幅消失。本書的討論重點,即是透過新竹頭前溪流域的土地開墾事業,說明屯、隘制的運作及其影響。同時,藉由臺灣屯、隘制的實證研究,說明18世紀中葉以來清帝國的屯墾政策,係以有別於以往的地稅管理方式,控制日益龐大的統治範圍。
作者簡介:
1979年生,新竹人。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曾獲中央大學人文學員、中央研究院訪問學員、彭明敏文教基金會碩士論文獎、科技部人文社會學科撰寫博士論文計畫等獎助。現任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清代臺灣社會史。著有《機會之庄:19、20世紀之際新竹關西地區之歷史變遷》及論文十數篇,並參與《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等史料編輯工作。
目錄:
序言 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博碩士論文獎助計畫新書
出版序
序論
研究課題
研究課題的討論
區域個案
史料基礎與田野考察
第一章 十八世紀晚期邊疆治理的轉變
臺灣的界外邊區
界外的漢人鄉勇與隘丁
隘寮與界外埔地的整頓
林爽文事件後的土地制度
番屯制度的建立
政治過程
第二章 番屯制度與界外墾莊的建構
界外聚落:九芎林
番屯制度及其土地清釐
屯地與屯租
佃首與墾莊社會
墾莊的分化
第三章 番屯制度與邊區擴張
屯地擴張與土地紛爭
嘉慶十五年的屯地清釐
土地秩序的重建
屯地清釐與邊區擴張
充公為屯地的番業
屯地清釐的尾聲
第四章 隘墾事業
一張總契字的線索
合作建隘的村莊
各莊的整合
邊區開發與竹塹城商人
南河墾戶陳長順
民隘的建立程序
官隘悉化為民隘
第五章 隘糧與大租:合興莊的隘墾事業與族群關係
墾莊的墾戶與隘首
墾莊的管事與隘糧、大租
墾莊的交通與市場網絡
宗教活動與墾戶的在地化
宗教活動與人群網絡
第六章 官府、墾戶與稅賦整編
隘糧的調陞與爭議
十九世紀中葉的設隘運動
墾戶與隘首的競爭
名為清莊的隘務整頓
墾戶與佃戶的對立
晚清的裁隘與清賦事業
結論
清代臺灣歷史的層次
邊疆治理與地方政府
「邊區」社會的特色
參考書目
返回列表頁
│
TOP
本站適用瀏覽器為 IE 7.0以上 ; 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280*1024以上
本網頁資料如有引用轉載請註明出處,本站部分圖像素材感謝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提供
2012 © 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版權所有 |
系統管理平台
| 參訪人數 1536958 人次